學校作業,建檔備忘。要生三千字so廢話很多、贅詞更是有夠多,重點呢?沒那種東西……

參觀內容為十一月初高美館的特展「當代台客文化:五行.五型」。

看看開頭,是說正文半個字都沒提到我居然已經扯了一千餘字orz

 

 

※ 首先是對高美館的印象!

 

觀賞完島內旅途必經的國道風光、經過了一路的昏昏沉沉,遊覽車終於駛入高美館的停車場。對,停車場,一看就知道是停車場的開放空間……慢著,那美術館在哪?

放眼望去,高雄市立美術館的佔地十分遼闊,景緻也好。一直趕場趕時間,而導致沒能夠好好在戶外漫步一番、細看草坪上雕塑與景觀藝術,對我們來說實在是件可惜的事。當然,在這片綠地中居高臨下、昂然聳立的,便是高美館了──知道歸知道,明顯歸明顯,但、怎麼都沒有路標啊!就算明明白白地美術館就坐落在那並不代表我們第一次來的人會曉得入口方向啊!後來移動到兒童美術館、版畫教室與雕塑教室去參觀時亦同,還好同學們隊伍尾巴拉得老長指引了方向(真不知道這是好事還壞事……),否則要是不小心掉隊的話、肯定迷路!

進入高美館的第一個行程是在地下室的國際會議廳觀賞高美館的簡介影片。比起有大見識、歷經過大場面的老師會對美術館館方安排未竟完善,因為沒有常態性地開放會議廳導致人員不熟悉設備操作等等缺失稍有微辭,僅是偶爾參加一下藝文活動與逛逛美術館、抱點玩票心態的我可感到新鮮了!實際上,我猜想說不定許多同學們亦有這般想法,尤其聽到介紹影片中女子故做感性的自言自語時應該全場都笑翻了。滿可惜的是、播放給我們看的導覽影片花費太多時間在介紹高美館外部景觀與市內交通路線,對於我們這種來自外地的一日行趕時間遊客不很適用。

領完資料、上樓後,大家依規定在進入展場參觀前到服務台寄放包包,只能說我們學生在台灣刻板的教育體系下不自由慣了,在老師埋怨「國際級美術館如羅浮宮等等藝術殿堂哪有在限制人背包規格與攝影的啊」以前,我真的完全沒想到這些規定是否有不合理不合宜處,就算覺得麻煩,也很自然、很無奈地接受了。

好容易進到了美術館展場,我們先在大廳聽老師簡介評析台灣北中南三地的博物館與美術館:台北有故宮與北美館,台中有國立美術館,再來是這次參觀的高雄高美館。姑且不管台南所謂文化古到底為何沒有分到一間南美館啦,忘記是老師提及、還是同學們之間竊竊私語講到的,我對於「堂堂一個市立美術館居然會因為漏雨導致作品受損甚至必須緊急關閉展場」這件事倍感親切──其實會漏雨的又何只北美館跟高美館(我不熟悉國美館,不知道是否有相同情形?),我們號稱要邁向國際一流大學的成大總圖同樣是每逢大雨、或是前陣子洗刷外牆,都必須到處張鋪防水布以防滲水啊,總圖才新建沒多久呢;台北許多市立圖書分館也差不多,水桶滿地、視天氣情形決定水桶多或者讀者多更非什麼奇觀怪事。但、此情此景竟然在一個具有相當經濟水準的開發中國家頻繁出現,不免讓人唏噓:我們的社會真的對文化事業重視不足!

題外話──其實北市圖書分館有很多只是借用賣場、行政單位的零碎空間,克難地佈置成一個收藏區,至於有沒有達到藏書閣、閱讀空間的水準還有待商卻。或許便是因此而缺少了應有的文化氛圍、也讓人對之少了一份重視文化事業與人文空間的心情吧。

 

※ 重點來了,所謂台客?

 

就算並非貌似陵寢,因而充斥詭談、空氣中陳滯重重陰暗的台北故宮,傳統印象中,美術館多半該是個傳傳統統、帶點文人雅士的風雅,給人不可喧鬧的莊嚴禁慾感與壓迫感的文藝聖地,即使是結合聲光效果與混合媒材的當代藝術,在展出時,也大多會被隔離(美其名是規劃)在一個獨立空間,鮮少會直接衝擊我們的視覺,使得我們對美術館的疏離和敬畏長存不滅。總而言之,美術館本來便該要飄揚著安祥、和緩、近乎遲鈍的氣氛,讓充滿活力的年輕人難以親近。

這是我的刻板印象。

當然有所例外,如果宣傳得力,美術館將擠進大量看熱鬧的洶湧人潮。至於這種吵雜的環境能否讓人欣賞藝術就難說了……

回到正題,我的刻板印象,在踏進高美館展場,望見大廳上頭那閃閃發亮的霓虹燈瞬間,崩.裂.瓦.解。

──真的、俗氣過頭了啦!那種衝擊是無法言喻的,反正,當場我腦海裡嗡嗡做響打轉不已,就像孟克的吶喊般無聲地在內心哀嚎不已。結果最大的打擊過去,等視線轉到黃進河的「大壁畫」(導覽手冊上有這幅圖卻未註上畫名,所以用此代稱)與李明則的「柱狀圖」(因為不只一幅且主題各異,故以展出型式概括)時倒沒什麼驚異、或是驚艷,只是想著:啊,怎麼都是些看不懂的東西?現代藝術實在奇妙,難道真如那句打油詩所說「看不懂的是藝術、聽不懂的是學問」?等等亂七八糟的牢騷話。

接著,自由參觀的放行令一宣布,「五行.五型」的展場便頓時充滿了人潮,偷懶的我不想跟人擠來擠去而站個老遠,草草逛了一圈下來只看到萬頭鑽動,人牆造成的距離使我就算對任何作品驚鴻一瞥,也只能望見所有的型體都被視網膜解離成鮮豔色塊、然後又模糊成團。唯一比較有印象的作品是高高繪在二樓牆上的龍紋(我猜那應該是龍紋與祥雲?)飛舞在各式作品和洶湧人山上頭、好不神氣,也因為那龍紋的高高在上、超然不群,才讓我有機會一窺其全貌,而不被為數眾多的後腦杓遮蔽。繼續避開人群,我回到大廳。原先正在分析黃進河「大壁畫」的老師此時已轉移陣地,帶著大批同學到李明則的「柱狀圖」群林中探索了,所以「大壁畫」前只剩下寥寥數人,終於有幸在近距離詳端畫作了。

雖然使用大量明艷鮮活的色彩,黃進河在「大壁畫」中所描繪的主題卻全是墳墓、地獄、甚至靈骨塔等死物。有趣的是,理當充滿死氣莊嚴的東西,卻真的以這種俗麗花俏的面貌出現在你我週遭的台灣社會──這種反差並非黃進河為了象徵、為了表現什麼深意而誇示捏造出來,而確確實實地存在!我們都曾在馬路上看到以藍白帆布草草圍起的粗糙帳棚、聽聞裡面傳出哭喊夾雜機械似的誦經聲反覆、更有過被放滿人行道的假花牌坊與罐頭奠禮擋住去路的不快經驗,帳棚裡頭往生者遺照旁懸掛起浮製濫繪的地獄十景,棺木抬出後追悼會場上演著火辣俗麗的樂團牛肉秀——諸如此類,並無莊嚴悲悽可言。或許是民族的個性,讓我們努力活在當下,除去短視近利外亦忽視即將淡忘的喪親痛苦?不論如何,黃進河的「大壁畫」從葬禮畫到地獄,收錄了死後全數的零零總總,與其說畫家試圖藉著漫畫詼諧的筆法諷刺社會異相,我倒以為黃進河只是冷眼旁觀,用必攝影更深入人心的方式為世代留下見證。

看過「大壁畫」,重新把這些當代藝術家定位在冷眼的記述者後,我似乎能夠理解為何要在一進展場便能望見的醒目地方配置如此刺眼突兀的霓虹燈了。五行五型的字樣隨燈閃爍,紀錄下、展現出的,便是時代的不協調!

 

※ 拿兒童美術館做此行收尾真是完美的句點──

 

導覽小姐有點埋怨地悠悠說到,週六日他們通常是不接受團體預約的,畢竟家長也會趁假日帶小孩來玩,我們這些學生大批人潮來了又走反而……唉!不知道該怎麼說啦!

我們聽了也只能笑笑,不致一辭。

兒童美術館裡有好多好玩的東西,各個主題小間裡都有其特色,其中我最喜歡有模擬母親子宮、哈哈鏡及釘針人型等等遊戲器具的認識自我區,只可惜面子太薄、那麼大個學生了沒辦法、也不好意思在一群小鬼頭之中放開去玩。吸引我目光的「玩具藝術」中尤其以纏繞中庭的蛇龍最是一絕,即使時間不夠還是來來回回鑽了兩次,仍舊意猶未盡。至此,叫人暗自決定以後有了小孩絕對要重遊兒童美術館,陪孩子倒是其次,重要的還是藉此當理由,才能名正言順、大大方方的給他玩個痛快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x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